发货时间长、无货被退款 莫让超长预售影响网购体验

  发货时间长,无货被退款

  莫让“超长预售”影响网购体验(网上中国)

  本报记者 刘乐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20日 第 08 版)

  “冬天买的衣服,快到夏天了还没发货”“有的预售即便交了全款,发货也得等”“好不容易过了预售期,商家却说缺货,要取消订单”……近期,关于网购预售的话题引发了大量讨论,不少网友称,超长的预售期正在透支自己的消费热情。

  漫长等待,透支消费者耐心

  预售,指的是产品还未正式进入市场前进行的销售行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快速发展,网购预售日益普遍。

  “按常理讲,网购预售对消费者和商家本该是双赢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认为,消费者可通过预售活动提前锁定爆款商品,并且还能享受“付定金立减”等优惠。对商家而言,预售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开展计划性生产并及时协调仓储,降低企业成本。

  眼下,这一模式却引发争议。

  “3月中旬,我在网上下单了一件外套,销售界面并没有显示预售字样,但付款之后,咨询商家发货时间时才知道是预售,至少要等半个月。”在北京工作的权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自己经历过的预售少则一两个星期,多则一个月以上。

  漫长的预售等待,也令山东济南的陶女士头疼。她认为,适度的预售等待可以理解,毕竟部分商品的生产、运输确实需要花费时间,但如果等待过长则很难接受。“如果品质好就算了,就怕质量、尺寸不合适,最终还得退货,白折腾一场。”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显示,目前,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均存在预售行为,等待时间一般在8至45天不等。业内人士透露,个别“网红服装”店铺长期采用预售模式,100款新品可能只有20款是现货,有些订单硬生生地被拖成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标注不一,预售规则套路多

  据了解,商家青睐预售,有其现实考量。

  经营着一家线上童装店的肖先生介绍,服装行业货品仓储成本较高,一旦压货,涉及资金往往较大。“衣服没上架之前,甚至是上架后销量没涨起来之前,我们都不敢随便进货。预售数据有起色了,才会去工厂下订单。”

  “卖家一般分为进货和做货两类。”电商从业者赵女士解释,进货的店铺,商品生产周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代加工厂的供货及加工能力密切相关,自己无法左右。“而自己做货的商家,由于从原料选择到生产出货环节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货期都可能推迟。”

  尽管如此,若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显然不合适。

  记者浏览多家电商平台发现,不同商家对于预售商品的标注并不统一。有些能在商品标题中清晰标注,有些只是在产品说明中附上一行小字,更有甚者,付款后才显示发货日期,具体发货日期竟还可以一改再改。

  此外,部分商家将预售模式作为营销宣传的手段,故意制造“奇货可居”的假象,一旦预售不及预期,就以种种理由取消订单。北京伟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伟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该情况系无正当理由经营者单方解除买卖合同,违反了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成违约。经营者的前期预售宣传还涉嫌虚假宣传,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构成欺诈。

  完善机制,监管需落到实处

  预售成了“套路”,优惠成了“口惠”,消费者难道只能自认倒霉?答案是否定的。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2020修订)》明确规定,未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对退款无约定的,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计算方式折算退款金额。

  “商品可以预售,但品质和服务绝不能透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特约高级研究员陆泽倩提醒,消费者应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针对“预售不告知”“无货被退款”等行为的整治,平台与监管机构需落到实处,有效约束。

  “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失信成本。”李伟民说,从监管角度看,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向社会公开并依法处罚盲目预售、恶意延迟发货的经营者,对预售模式中存在的乱象进行规范。

  专家认为,电商平台虽不是行政管理部门,但其对商家有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应当尽快完善预售机制,加强对预售商品的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商品不予上架。同时,建立特定的监管制度,利用信用等级管理、黑名单等手段敦促商家尽快整改。

  消费者擦亮双眼、做好选择也不可或缺。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预售商品时,一定要注意理性消费、安全消费,依法维权。

【编辑:陈文韬】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发货时间长、无货被退款 莫让超长预售影响网购体验

相关推荐: 福岛核电站事故赔偿拖延 仍有3万余人过着避难生活

  福岛核电站事故赔偿拖延至今 仍有三万余人过着避难生活   □ 本报驻日本记者 冀勇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被认定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件之一,给当地民众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事故发生11年后的今天,核泄漏受灾民众对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

  • 过半受访应届生:求职最大难题是招聘信息不透明

      55.1%受访应届生直言求职最大难题是招聘信息不透明   转眼已到4月下旬,高校毕业生求职也到了冲刺阶段。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7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5.1%的受访应届生…

    要闻 2022年4月22日
  • 卡还在,店没了?预付式消费频“爆雷” 如何破解?

      【特稿156】追回我的预付款   本报记者 李国   《工人日报》(2022年04月20日 06版)   过去近一年时间,重庆家长王琳一直有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烦心事:她花了两万元给孩子报了个校外艺术培训班,可孩子去上课没几个月,培训机构毫无预兆地关门歇业,并以经营亏损为由拒不返还剩下的学费。   和王琳有相同困扰的还有另外150位家长,他们都是同一培训…

    要闻 2022年4月22日
  • 法国媒体与谷歌达成协议 使用新闻作品必须付费

      □ 本报见习记者 王卫 本报记者 吴琼   近年来,全球各国媒体都在与网络巨头博弈,要求后者为使用新闻作品付出应有的报酬,法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据法新社报道,法国媒体与美国谷歌公司经过两年的缠斗,近日宣布就新闻作品的“邻接权”签署协议。这一协议将令谷歌为使用法国媒体的新闻作品支付费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达成新闻付费协议   据了解,欧盟2…

    要闻 2022年3月16日
  • 火锅店“扫码点餐”收集个人信息 法院判决停止侵权

      火锅店“扫码点餐”收集个人信息法院判决停止侵权   律师:商家获取消费者信息须取得明确同意   消费者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个人信息?“扫码点餐”时,餐厅擅自提取以上信息是否违法?   近日,德阳市旌阳区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一名消费者在火锅店就餐时被要求扫码点餐,消费者认为该店获取的诸如手机号、生日、姓名、通讯录等信息与餐饮消费…

    要闻 2022年4月22日
  • 中国援助乌克兰第二批人道主义物资已抵达乌克兰乔普

      乌克兰当地时间3月13日傍晚,中国红十字会向乌克兰红十字会援助的第二批人道主义物资已经抵达乌克兰城市乔普,这些物资包括食品、睡袋和防潮垫等。乌克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已将物资放入仓库   吴磊 【编辑:于晓】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中国援助乌克兰第二批人道主义物资已抵达乌克兰乔普

    要闻 2022年3月1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