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店“扫码点餐”收集个人信息 法院判决停止侵权

  火锅店“扫码点餐”收集个人信息法院判决停止侵权

  律师:商家获取消费者信息须取得明确同意

  消费者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个人信息?“扫码点餐”时,餐厅擅自提取以上信息是否违法?

  近日,德阳市旌阳区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一名消费者在火锅店就餐时被要求扫码点餐,消费者认为该店获取的诸如手机号、生日、姓名、通讯录等信息与餐饮消费无关,商家侵犯了其个人信息。法院审理后,判决火锅店停止侵权。

  针对此类“扫码点餐”问题,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小明认为,消费者可自主选择点餐方式,商家获取消费者信息须取得明确同意。

  关注公众号才能点餐 消费者起诉侵权获法院支持

  罗某到德阳市区某火锅店就餐,服务员告知必须关注火锅店的微信公众号才能点餐,否则无法提供服务。罗某提出用纸质菜单点餐,被服务员拒绝。

  为使服务继续,服务员未经同意使用罗某手机关注了该店的微信公众号操作点餐。在进入“德阳×××火锅”微信公众号时,页面提示“德阳×××火锅申请获得:你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信息”,虽然有“拒绝”“允许”两个选项,但只能点击“允许”后才能点餐。

  罗某认为,该火锅店收集个人信息,此行为既不合法也不正当,更无必要,侵犯了其个人信息,故诉至德阳旌阳区法院,要求火锅店删除个人信息,赔礼道歉。而该火锅店认为,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属于网络化名,没有侵害个人信息的风险。

  法院经审理认为,罗某到火锅店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火锅店公众号强制收集罗某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信息,违反了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的法律规定,侵犯了罗某的个人信息。

  旌阳区法院判决火锅店停止侵权,并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获取的罗某的个人信息。

  关联路径识别个人信息法律规定应予保护

  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彭诗文介绍,根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个人信息的界定实际上有两条路径,一为“识别”,二为“关联”。

  识别路径是从信息到个人,即通过相关信息能够识别出特定的自然人。本案中被告提取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信息,即使将几种信息结合在一起,除与原告有特定关系的单位或个人,通常无法识别出特定自然人。此时,该信息并非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

  关联路径是从个人到信息,即已知既定个人,知晓“关于”该个人的进一步信息。能够关联到特定个人的信息不以特殊性为前提,其作用是丰富既定个人既有的人格图像,使他人知晓更多关于该个人的情况。原告在被告处用餐,用微信扫码,原告为已知既定个人,餐厅通过提取信息知晓了原告的微信号、昵称、地区等信息,该信息为原告个人信息,依法应予保护。

  本案中,消费者本人在现场,扫码点餐提取的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属于关联路径识别了个人信息,是法律规定的“个人信息”,应予保护。

  律 师 观 点

  消费者可自主选择点餐方式 商家获取消费者信息须取得同意

  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小明认为,餐厅扫码点餐实际上涉及到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是否侵犯个人隐私两方面的法律问题。

  首先,消费者在餐厅就餐时,拥有自主选择权,纸质菜单点餐、柜台点餐、扫码点餐等均可选择,商家不得强制消费者扫码点餐。

  而关于“扫码点餐”是否侵犯个人隐私,郭小明认为这并不绝对,需要从“消费者授权同意”和“商家严格保护和管理所获取的信息”两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需要获取消费者信息时,商家必须取得消费者的明确同意。“如果消费者同意通过这种方式点餐,并且也同意获取包括头像、昵称、电话号码等信息时,商家则不能算作侵权。”郭小明说。

  此外,商家在获取消费者信息内容时,是否正当合法、必要,也是其是否侵权需要考量的问题之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

【编辑:陈文韬】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火锅店“扫码点餐”收集个人信息 法院判决停止侵权

相关推荐: IMF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6%

  中新社华盛顿4月19日电 (记者 沙晗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当地时间19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较1月份预测值下调0.8个百分点。   IMF表示,受俄乌冲突影响,IMF大幅调低2022年全球经济增…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

  • 观测数据显示:全球甲烷浓度升高 热带贡献最大

      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罪魁祸首”,甲烷也“功不可没”。然而,我们却对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变化知之甚少。   利用日本碳监测卫星的甲烷观测数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2010—2019年的甲烷排放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2010—2019年热带陆地的甲烷排放对全球甲烷浓度增加的贡献超过了80%,并首次提出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可用于预…

    要闻 2022年3月18日
  • 奥密克戎四大谜团揭秘:传播能力为何这么强?

      在人身上,奥密克戎似乎具有高度传染性,但引发的症状却不如其他变种,它为何会这样?它与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催生更好的药物或疫苗,也为新冠病毒是否会继续变化,出现新变种提供相关线索。英国《自然》杂志在近日的报道中,解开了有关奥密克戎的四大谜团。   传播能力为何这么强?   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拥有数十种…

    要闻 2022年3月16日
  • 东西问·中外对话:为什么说美国错过了中国崛起?

    东西问·中外对话:为什么说美国错过了中国崛起? 【编辑:于晓】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东西问·中外对话:为什么说美国错过了中国崛起? 相关推荐: “元宇宙”招聘升温 业内人士:不乏一些公司蹭热点   多家企业释放“元技能”岗位需求,高薪待遇让求职者怦然心动——   “元宇宙”招聘升温,是真求才还是蹭热度?   本报记者 陈曦   眼下,正值春季招聘黄金期,冠以“…

    要闻 2022年3月18日
  • 《中国控烟法治发展报告》披露 多城已出台控烟法规

    《中国控烟法治发展报告》披露 多城已出台控烟法规 【编辑:于晓】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中国控烟法治发展报告》披露 多城已出台控烟法规 相关推荐: 中国援助乌克兰第二批人道主义物资已抵达乌克兰乔普   乌克兰当地时间3月13日傍晚,中国红十字会向乌克兰红十字会援助的第二批人道主义物资已经抵达乌克兰城市乔普,这些物资包括食品、睡袋和防潮垫等。乌克兰红十字会工作人…

    要闻 2022年3月18日
  • 福岛核电站事故赔偿拖延 仍有3万余人过着避难生活

      福岛核电站事故赔偿拖延至今 仍有三万余人过着避难生活   □ 本报驻日本记者 冀勇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被认定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件之一,给当地民众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事故发生11年后的今天,核泄漏受灾民众对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东电”)的三十余起赔偿诉讼仍在继续。近日,日本最高法院对3起集体诉讼作出判决,首次确定…

    要闻 2022年3月1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