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狗抢食搔首弄姿 不断刷新人们认知的低俗短视频当休矣

  调查动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当前,很多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具有正能量价值,但也有很多是各种低俗、媚俗、庸俗的短视频和直播。建议对直播和短视频进行分级管理与时段管理,强化平台责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正向。

  低俗短视频为何大量出现,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又为何难以根治?如何才能够让短视频健康有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 本报记者 赵丽

  衣着暴露的女主播搔首弄姿,说着挑逗性的言语,对着打榜第一的粉丝喊“爸爸”;号称乡村直播,一群人身穿大红色西装、病号服,戴着绿帽子,行为怪异,甚至在地上打滚;标榜“搞笑视频”中,一男子坐在台阶上吃泡面,叉子掉了,把一桶泡面全扣在了自己脸上……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刷多个短视频平台时,看到的各种低俗短视频。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一些短视频博主为了吸引流量,不惜哗众取宠,故意设计怪异、低俗表演等内容增加曝光度。近年来,虽然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短视频低俗内容的治理力度,但短视频低俗化现象并没有根除,有的主播被处理后“换马甲”继续,严重污染网络环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

  而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低俗短视频也在一些平台上涌现,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底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有29.7%的未成年人认为短视频大多低俗。

  如去年12月,有这样一则短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视频中一白衣男子前面放了个盆,脖子上拴着根绳子,趴在地上学狗的样子,汪汪叫个不停,准备抢盆里的东西吃;前面有个黑衣男子正用脚踢盆,做出不想给他吃的样子。评论区有人调侃,有人骂病态。

  来自四川宜宾的大学生李杰(化名)经常刷短视频,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很多短视频充斥着谩骂、动粗的情节,还有些博主扮成死人样,脸上涂得惨白、嘴唇涂成黑色,身体随着音乐晃动。实在难以理解平台上为何有这么多低俗的短视频。”

  北京市京师(泉州)律师事务所律师艾泓强说,低俗短视频不仅有违社会公序良俗,而且属于违规创作行为。2020年3月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不良信息。

  低俗短视频令绝大多数人反感。多位来自北京、天津的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低俗、软色情短视频充斥网络,有些短视频自己看着都心惊、脸红,孩子不小心就能刷到,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但另一方面,这些低俗短视频又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的点击量,被“追捧”成“爆款”,让博主赚得盆满钵满,让一些平台成功引流。

  原因何在?

  “低俗短视频之所以难以根治,是因为低俗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猎奇、偷窥和发泄的社会功能,而互联网不记名的流量迎合了这一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曾持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所长周俊告诉记者,低俗短视频之所以长期占据一定的市场,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的驱动,获得更多的流量就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自身审查不严,为了流量利用算法向用户推送低俗内容的视频,主播为赚取流量,也会选择迎合算法创作低俗短视频内容博取关注。”

  李杰告诉记者,实在看不下去时,他会选择举报。“举报后平台会发送‘经核实,你举报的用户确实存在违规行为,已进行相应处罚’的通知,可往往没过几天,又能刷到这个博主的短视频,内容还是和之前差不多。”李杰说,一些涉事主播的大号被封停后,用小号或其他账号继续直播或发视频,“这半年来至少看到过三四个这样的主播了”。

  周俊说,低俗短视频的泛滥带来的危害或许短期不明显,但长期而言,将会破坏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秩序、文化传统等。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积极行动。

  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抵制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坚决处置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不良内容,深入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信息,2021年10月开展短视频专项治理后,两个月内持续督导10多家短视频平台清理违规账号38.39万个、违规短视频节目102.4万条。一大批“伪正能量”节目、借“网红儿童”牟利账号得到清理。

  近日,根据网民举报投诉和调查核实,山东枣庄网信办联合相关平台对发布低俗短视频的“滕州阿豪”账号予以封禁处理;针对个别主播多次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低俗视频,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甘肃会宁县委宣传部网信中心等逐个约谈当事人,责令其删除相关违法违规信息。

  除了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治理外,艾泓强认为,平台也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十条第二款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遏制短视频低俗化,平台应当强化对内容的审核监管职责,及时删除、下架低俗内容的短视频并注销账号。”艾泓强说。

  针对曾经的“网红村”风波,《半月谈》杂志也在相关评论中指出,丑行、低俗、恶搞,不应被当做网络流量和卖点,“网红村”的出现,是相关平台失范、纵容的结果,亟须监管部门和直播平台制定更为严格的处罚制度。

  在曾持看来,要想治理低俗短视频,首先需要将其纳入法治的轨道。“要完善立法,尽量明确低俗概念的边界,同时出台网络内容分级制度”。

  他分析说,平台要积极响应相关部门提出的要求、作出的惩罚措施,处置低俗短视频及制造者。同时,应对相关内容制作者进行告知和培训,以规避低俗内容的生产。“各平台之间应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对屡禁不改的低俗内容生产者采取一致态度,以防止单个平台因为担心流量流失,而不敢惩罚低俗内容生产者的情况发生。”

  “要想根治低俗短视频现象,就需要掐断低俗短视频的经济命脉。建议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加大法治宣传,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如何分辨低俗内容、如何抵制和举报这些内容。”在周俊看来,随着公众媒介素养的大幅提高,低俗短视频就会慢慢失去市场,没有了流量,也便没有人再去生产这些内容了。

【编辑:蒋妍】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扮狗抢食搔首弄姿 不断刷新人们认知的低俗短视频当休矣

(0)
上一篇 2022年3月17日 下午10:54
下一篇 2022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 首款能“听见”声音的织物问世

      首款能“听见”声音的织物问世   科技日报北京3月16日电 (记者张梦然)听力有问题?把你的衬衫穿起来。英国《自然》杂志16日发表一项研究报告,报道了一种含有特殊纤维的织物,其能有效探测声音。这种织物以我们耳朵的精密听觉系统为灵感,可以用来进行双向交流,辅助定向倾听,或监测心脏活动。   从原理上讲,所有织物都会响应可听见的声音而振动,但这些振动是纳米级…

    财经 2022年3月17日
  • 广东农村电商“达人”超百万 城乡居民收入比历史性缩小

      中新社广州4月21日电 (记者 程景伟)在粤东渔村——广东汕尾陆丰市乌坎村,村民张雪晴这几年学会了在网上卖海产品干货,春节旺季时一个月收入上万元(人民币,下同)。   在广东,像张雪晴这样的农村电商“达人”数量已超过百万。   “以前渔民打回来的鱼很鲜美,但只能在周边的村或隔壁镇卖,挣的钱很有限。”张雪晴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她会先把海鲜处理…

    财经 2022年4月22日
  • 月内22家基金公司官宣自购 基金经理认购不少于8亿元

      本报记者 王思文   3月17日,头部基金公司易方达基金、天弘基金双双发布公告,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信心,将于近日分别运用固有资金的2亿元和1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或基金中基金(FOF)。同日,丘栋荣、陈涛、曹庆等基金经理表示,将再次追加自购金额,合计2200万元。   公募基金业正以实际行动向市场证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看好的信心。据《…

    财经 2022年3月18日
  • 数字化、绿色、可持续 农产品电商谋求新发展

      中国商报(记者 冉隆楠)作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农产品电商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数字化、绿色、可持续正成为其创新发展的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是2021年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新热点,目前农产品电商新模式层出不穷,国企、县域电商、互联网平台都在持续发力模式创新。”近日,在2022中国农产品电商高层研讨会上,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

    财经 2022年4月22日
  • 券商投教多点突破 年报季教投资者读懂上市公司

      证券时报记者 苏可   投资者是市场发展之本。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多家券商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为契机开展投教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向投资者倡导理性投资理念,强化投资者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这给券商投资者教育工作带来不小挑战。多家券商介绍,在财富管理领域,投教理念开始转型,真正从客户角度考虑问题,结合不同群体…

    财经 2022年3月1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